校友彭寿:冲击世界玻璃“珠峰” 打造中国玻璃“梦工厂”
大多数人在本质上都是孤独的,只是在这孤独中,又分类。彭寿恰恰是这孤独中擅聊的一类。感情真挚、叙述直白的倾谈,没有故作老成的态度,也看不到丝毫刻意,只有道不尽的舒服自在,与他拥有众多响亮头衔的身份不符,让人讶异。用朋友的话,彭寿是搞科研的,实在。
他用玻璃与这个世界产生大多数联结,并在忙碌中得空说起这些联结。
1991年,彭寿受命到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主持工作。作为文革后第二届大学毕业生,彭寿和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有着一种庄严的历史使命感。30多年来一直深入玻璃工程技术领域第一线,从事科研、设计和产业化工作。
小野二郎曾说,你必须要爱你的工作,你必须要和你的工作坠入爱河……
“0.33毫米、0.2毫米、0.15毫米......没有最薄,只有更薄”。彭寿带领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成功拉引0.15毫米超薄浮法电子玻璃,实现从“超薄”到“极薄”的跨越,再次刷新中国超薄电子玻璃的生产记录。同时他还先后创造出中国玻璃史上的四个第一,三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012年当选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大大增强了中国玻璃行业在国际的话语权。
此时,距他确定玻璃工程领域的定位,已过去三十余载。

从亏损700万到盈利12亿
中国建材凯盛科技集团公司总裁、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董事长、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际玻璃协会前任主席、全国人大代表、博士生导师等等,每一个都是一个响亮的名号,这是彭寿众多头衔中的一些。
他谦虚地说,这是别人眼中的他,他只想潜心在玻璃工程技术领域的第一线,打破外国对高端玻璃产业的垄断。或许还夹杂着他自己潜意识都未曾想的,那个年代,他们这代人的使命感。
彭寿擅聊,这个聊也是有前提。初见彭寿,温润雅净的气质,伴随的是与之而来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在展开倾谈后不复痕迹。聊至玻璃工程技术领域时,隐见感慨渐渐覆上他眉目。
1982年,从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彭寿,作为文革后第二届大学毕业生,和同时代的年轻人一样,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开始了自己大半辈子都在做的行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在30多年漫漫发展的历史中,彭寿领导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蚌埠玻璃院”)打破英、美对浮法玻璃技术的垄断,使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在全球呈现“三足鼎立”,成为不用向发达国家缴纳专利使用费的技术。
从2002年至2016年,蚌埠玻璃院合并收入从4290万增长到160亿;利润总额从亏损700万到盈利12亿,彭寿成为国际玻璃协会主席,大大增强中国玻璃行业在国际的话语权。
蚌埠院成功拉引0.15毫米超薄玻璃,创造了国内最薄浮法玻璃记录。成为华为、小米国内主流品牌手机供货商,并通过韩国三星产品认证。
“像A4纸般薄,且是大面积连续生产的玻璃,难度是非常大的,每次新产品攻关,别看仅仅下降细微的0.1毫米,整个过程需要突破1000多项技术瓶颈。”聊起玻璃,彭寿兴致勃勃的向记者反复强调,“我们就围绕玻璃,围绕玻璃的‘超薄化、大尺寸化、超白化、多功能化’四化,为了国家的国防信息安全,推动材料革命,也就是推动绿色建材产业。我觉得我还年轻,还可以继续搞科研。”
“我还年轻”,不知觉想起年轻的时候读《年轻》,只觉得是读不懂的美文;再大些的时候读《年轻》,越发觉得美在深处。围绕玻璃行业,围绕高品质浮法玻璃、光伏玻璃、太阳能玻璃....没有人知道真正的巅峰是在哪里。
在一方天地,并不在乎外界吵闹,一生只努力做好一件事,直到完美。这样的心境是让人羡慕的。
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先生,超过五十六年的时间,一直在做寿司,因此他对寿司所注入的精神,以及其技巧绝对是世上第一。“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总是向往能够有所进步,我继续向上, 以期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已臻完善,爱自己的工作,一生投身其中。”
隐于高端玻璃行业,三十载纯净如初。
6年3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走进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眼前的“电子窗帘”引人驻足。据介绍,这种“电子窗帘”可以实现透明和不透明的瞬间切换,相当于窗帘。此外,还可播放各种视频画面,想把家里的玻璃变为显示屏,根本不用换玻璃,只要贴一层“薄膜”就能实现,替代了电视的作用。电子窗帘简单便捷,由玻璃和薄膜组成,如今,这种材料已经应用到ATM机、海景房、淋浴房等。
2017年1月9日,蚌埠玻璃院第三次站在国家最高科技奖励的领奖台。这是继2011年超白光伏玻璃、2013年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与节能关建技术之后的第三次奖,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省科研院所中唯一6年连续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企业。获得国家授权专利从2000年的几乎零增长到目前952件,其中国际专利165件。
“蚌埠院从科研院所到工程企业,这是一次传统的转型,现在很多人说建材产业产能过剩,以玻璃为例,只能说我国作为建材大国,一直做的都是低端材料,高端玻璃多依赖进口,我们一直做的就是自主研发,就围绕玻璃,开发出多种可能性。未来,也许我们的电视是可以卷着随身携带;居家的墙壁就可作影院;汽车顶部的玻璃就可以发电以供能源...”聊到未来科技改变生活时,彭寿侃侃而谈。
蚌埠玻璃院积极创新发展,连续多年跻身中国建材行业500强,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央企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英国曼彻斯特皇家纳米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强强联合。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合肥时,对蚌埠院助推中国玻璃产业由“追赶型”进入“领跑型”给予高度肯定。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20世纪70年代初由北京迁至蚌埠,1984年实行事业单位的企业化管理,2000年进入中国建材集团。2014年,以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为核心企业的凯盛集团搭建完成。蚌埠院走出了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的困难形势。

寻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好的材料需要好的科研专家去提炼,真正用心的专家也需好的环境承载,如天珍之物的盛器,体验温度。蚌埠便是一方容器,包容来这里创业工作的专家和企业。
身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全省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冰箱.....蚌埠书写了安徽工业多个“第一”的传奇。
有为才有位。迈入“十三五”开局之年,蚌埠2016年前三季度GDP分别增长10.1%、10%、9.6%,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位、第1位、第2位,连续21个季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当今的全省经济版图上,蚌埠正越来越给人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震撼。
“事业是干出来的,必须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常态经济中赢得主动。”蚌埠市委书记于勇如是强调。
机遇从不光顾没有准备的头脑,弱者坐待良机,强者制造时机。一直以来在蚌埠成长壮大的彭寿表示,“凯盛集团在蚌埠落户,还将致于打破高端TFT—LCD玻璃基板依靠进口的局面,对提升蚌埠“玻璃之城”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从1.1毫米至0.15毫米,蚌埠院成为国内唯一拥有全系列超薄浮法电子玻璃的企业。镶嵌在“安徽版图”的“新蚌埠板块”正傲然屹立在江淮大地。
人不能孤独的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透过“作品”去告诉别人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所在意的、珍惜的。所以,“作品”就是自己。
以彭寿院长为代表的,是向内收敛,并不在乎外界吵闹,心安理得珍惜自己生活的人,这种人被称为“职人”,努力做好一件事,直到完美,坚守最初的决定。
在蚌埠,彭寿和他的蚌埠玻璃院、凯盛集团找到了承载自己的容器。
上一篇: 校友杨青任东风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
下一篇: 校友王永康任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