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昔日艰辛创校的峥嵘岁月
——纪念“潮汕商船学校”建校70周年
广州 杨瑞坚老师 2015.4
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是在1945年11月11日诞生的,它的艰辛创校前的情况,我们校友会的老会长朱汉锵已有专文介绍,不赘。
我是在1946年暑假,由一名小学教师,经当时黄宗德校长的堂妹黄幼颖(我的初中同学,后来也成为我校职工)介绍,跳槽到这所学校教务处来工作的。那时学校还在借用的商业街友联中学的校舍办公、上课,所设的专业是“航海船舶驾驶”,秋、春季已各招了一个班,正准备招第三班。当时学校的处境仍十分艰辛,一无校舍、二无师资、三缺教学设备、四缺经费。校长之下,一位教务主任,一位训育主任,一位文书,一位总务,一位会计,一位教务员,一位兼职的校医,几位工人和炊事员等,就包揽了一切。至于教师,好在初期主要是普通课和基础课,可从本市外校招来兼课。就在这样的困境中,黄校长在当时一些政要人物的支持帮助下,以其韬略和魄力,很快获得省政府调拨给汕头市中马路(现民权路)原为“广东省海事专科学校”(已迁去广州)的校舍为校址,并于同年秋季就搬迁到新址上课。
新校址还是比较简陋,占地五亩,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只有一栋楼房约350平方米,上下各五间房,包括办公室、教室、礼堂、学生宿舍都安置其中。在楼房的左面附有一小阁楼,是校长的卧室兼客厅,它的下面延伸出去是厨房和学生食堂。1947年秋,学生已增至五个班,校舍显然不够,又得到汕头和香港几位商贾捐款,在校内空地建一栋简易三层楼,有教室、礼堂、学生宿舍,并在操场建一个指挥台。那栋旧楼就成为办公室和逐渐聘请来的专职教师的宿舍。
记得当时因房间不够分配,我们几个职员与校长、主任都是在同一室办公,领导遇有什么事要下达、交待倒是很方便。
创校维艰突出的问题是政府无法按时拨款,经济十分困难;而航海专业老师和教学设备的匮缺,更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幸而有海军宿将黄绪虞先生(我校职工黄幼颖的父亲、地文教师吴让能的岳父)和黄宗德校长,通过他们在海军的人际关系,聘得有丰富航海资历及教学管理经验的徐沛(任教务长,一年多后转调去广州海事专科学校),黄文田、沈饶生(是在汕头港务局任职,聘请来兼任航海驾驶、引港教师),付能毅、富凯荣(任训育兼万国通语、国际贸易教师和教官)。其他的如船艺教师丁导生是厦门集美航海学校毕业的,史地教师杨瑞成是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师资也不断地增强,陆续有各科名师来校任教,如:谢存心,方慕管、李春山、江文瑞、周佩琼、何松柏,熊湘宝、徐永清、黄歌飙、林莲仙及报社总编辑许美勋等,使各项课程能按计划顺利进行。至于教学设备方面,还是通过黄绪虞先生的关系,向海军部门以转让方式购进百余张海图和各种航海仪器,保证专业教学的实施,使学校初具规模。学生的实习,也是黄先生通过老同学——汕头招商局经理黄显琪的照顾才得以解决。
应该特别提出的是:学校在筹备及成立初期,因政府无法按时拨款,外来职工多数借住亲友家或校内,有时数月未能领到工薪,但大家都能以艰苦奋斗精神,忘我工作,支撑学校创办,这是多么可贵的创业精神!
当时在校学生免收学费,只收少量杂费,还发给伙食费,自备统一的海员服装,全部内宿,实行半封闭式军事管理,早晨集体出操,晚上集中自修,教官在课室门口监督,夜间巡铺、清点人数,外出必须请假,假日可以自由外出,但必须风纪齐整。由于学校管训严格,教学认真,校风优良,尤其当学生整队出行时,那崭新的海员服、大盖帽,迈着矫健、整齐的步伐,走在街头,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注目和赞赏。
1948年,驾驶一、二班相继毕业,1949年夏驾驶第三班毕业,这年春、秋又各招一班,从创校到汕头解放,共招收七个班,学生206人(其中有中途退学的)。有三届学生此时先后毕业,因时局混乱,只有约十余人获公派或自费上船实习,其余的只好自谋出路,改行从教者居多,也有从医、升学和参加革命工作的。
学校在创校到1949年的五年中,在黄宗德校长领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奠定了较稳定的基础,为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9年10月24日,汕头市解放。市军管会派张华云、沈思明、郭湘萍接管“商船”学校,黄宗德校长去了香港,后转去台湾高雄定居。接管后,由沈思明任主席,和方愈明、第五届学生余世鹏等人组成校务委员会主持校务工作。
接管时,教职员工31名(其中教师17名),学生五个班,约120名。一部份教师要求辞职。到1950年1月学期结束,原教职员只剩下丁导生、黄歌飚、林莲仙、杨瑞成、钟采盘、陈乃文、梁佑兴、章集凯、慰代一、沈饶生、黄文田、富凯荣、杨瑞坚、黄幼颖等14人及当时招聘的郑普洛。不久专业教师沈饶生、黄文田因故离职。学校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缺乏专业教师;二是缺乏专业教材;三是教学仪器残缺。针对这个情况,学校一方面做好稳定教师队伍工作,一方面大力招聘教师。1950年,在国外远洋轮上任职的陈朝法、吴让能、陈贤明等三人接受学校的聘请,来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吴让能还赠送学校六分仪及海图、平行尺、量具、海底珊瑚等物。)学校又派陈贤明等到香港采购仪器、海图。1952年2月,又从广州“永源轮”(报废货轮)取得测深仪、海图等一批器材;接回省教育厅调拨一艘40匹马力机动船为实习船以及各方面支援(或购置)的舢板四艘,机器、车床、钻床等一批教学、实习用具,充实教学设备。
1950年2月根据省教育厅指示,学校改名为“广东潮汕高级商船技术学校”,任命沈思明为校长。实行校长负责制,业务、经费由省教育厅负责,人事由市文教局协助管理。校长之下设教导、总务两处和财务稽核委员会。至此,学校才逐步走上稳定正常的教学轨道。
商船学校从创建起便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一批既能掌握航海理论又能精通船舶航行、操纵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材。因此,招收初中以上学历的学生进校学习高中及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和航海专业知识,学制三年,共设课程32门。毕业后经过实习和考试,可担任海洋轮船三副或二副驾驶员。
在1950年初便招收春季新生和插班生,在下半年驾驶第七届打破历史惯例,开始招收女生,一直至十三届都有女生。1951年下半年增设“船舶轮机管理”专业,课程设置19门。
“商船学校”的名称只存留了八年,在解放初期,由于东南沿海受到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台湾敌机的轰炸,潮汕一带的海运事业处于停顿状态,驾驶班毕业生无法分配到海船去工作,加之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内河运输,迫切需要大批内河航运、轮机人材。经上级决定,于1953年春将汕头商船学校交由长江航务管理局接办,正式改名为“长江航务学校”。“航海船舶驾驶”改为“内河船舶驾驶”,从驾驶第八届起及轮机班和以后增办的专业毕业生都分配到长江、珠江、黑龙江等内河船上或港口单位。这就是为什么以海船为培养目标的商船技术学校的学生大量在全国内河及沿河港口工作的原因。
改名为“长江航务学校”之后,上级派来了王同民任副校长,孟一民任训育主任,又调入罗舜恢为教务主任。1954年沈思明校长调离学校。
据统计到1954年夏,学校在汕头招收的学生共有驾驶13届13个班,学生446名;轮机两届2个班,学生80名;乘务班和普通初中各一个班,学生约100名,总共626名。同时汕尾水产学校迁去湛江时,将轮机专业的师生合并入我校,成为轮二乙班和五轮春、秋班。
1954年秋学校增设“河运管理”专业四个班,并向全国招生,同时有朝鲜留学生四名。
1954年底,武昌三层楼新校址建成,1955年春学校迁到新校址开学。同年夏易名为“交通部武汉河运学校”,直属交通部管辖,培养人材面向全国内河。为适应需要,先后又增设了“船舶电气设备”“港口与船舶装卸”、“船舶无线电通讯”等专业。
在大跃进期间,学校曾下放湖北省与公路学校合并为“湖北交通学校”,不久又分开,独自成为“武汉河运学校”,仍归交通部领导。在“文革”后恢复上课时,开始招收专科班,先招“驾驶”、“轮机”专业,而后逐年全面铺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升格为“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后又并入“交通部武汉科技大学”,2000年春又合并成为“武汉理工大学”名下的“航运学院”,直属教育部和交通部双层领导。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全国内河航运部门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有局长、党委书记、船长、驾驶大、二、三副;轮机长、专家、教授等,为国家航运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尤为可贵的是开了在驾驶专业招收女学生的先河,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女驾驶员和两位船长石若仪、黄式玫。石若仪在接送中央首长的专用客船任船长期间,曾受毛主席三次接见,也受到周总理两次的接见。黄式玫在船上工作30多年,1978年当上船长,于1984年离船到上海引航站任站长。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但“商船”这个名称没有被遗忘,备受推崇的“商船精神”一脉相承,延续不断。30年前成立的汕头商船校友会,起到团结海内外新、老校友的作用,是在武汉理工大学领导下的全国校友会中唯一的市级校友会,被认为是最有凝聚力者之一。一直以来,除汕头商船校友总会(包括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和航运学院毕业来汕头工作的校友)每年校庆日举行庆祝大会外,在广州、上海、重庆等地都设有分会,人数在30——50人不等,每年都有聚会1-2次。作为“商船人”的我们,感到万分欣慰。
我毕生为教育事业工作了45年,其中1946年——1980年在“商船”——“河校”干了34年,我见证了学校从初建时的雏形到逐渐扩大、几经变迁、易名,到我调离时已是一所颇具规模的拥有三千多学子的专科学校。随后的三十多年,变化就更大,现在已是堂堂的武汉理工大学棣属下的航运学院,前途更加无量。
在今天庆祝我们母校建校70周年之际,怃今思昔,想到创校初期的历届校长和那些与我同时进校,在艰辛的环境中,毫不计较地奉献自己的力量的老师、职工和部份学生们,感到他们的功不可没。可惜据了解,今天他们都已不在人间了,我心中不觉升起一缕哀思。但愿他们在天之灵也能感受到母校已今非昔比,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国家日趋繁荣的需要,在不断变革、改良、提高中,已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材,成为国家航运建设事业的栋梁,我们的母校已成为一只雄鹰,它载着光荣的使命,在峥嵘的岁月中腾飞!
上一篇: 刘余保校友诗文刊登
下一篇: 汕尾—汕头—武汉,五年艰辛求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