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年脚步不停,坚守筑路人情怀——追忆校友杨茂
杨茂,1973年9月生,大学本科学历,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生前任中交三公局工程总承包分公司党委委员、总工程师。2017年8月11日,杨茂在青海循隆项目安排苏龙珠特大桥钢结构二次涂装工作时,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病逝,年仅44岁的他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杨茂去世后,凡是认识他的人,无不悲痛。了解了杨茂同志先进事迹后,中交三公局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腊泉感叹道:“杨茂同志为了党的事业,企业的发展孜孜不倦的奉献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他是践行“一生献给党”铮铮誓言的共产党员,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坚定党性、坚守初心;他是千千万万交通建设者的缩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扎根一线、披肝沥胆;他是工程技术攻坚克难的领头羊,在项目建设危急险重的关头勇担重责、冲锋在前;他是择一事终一生的筑路工匠,二十一年如一日朴实低调、谋实笃行。
一生年华,尽赴一事——筑路人术业有专攻
杨茂1996年毕业于武汉交通科技大学,1996年8月至2011年5月任职于中交一公局六公司,2011年5月底进入三公局总承包公司。生命不息,筑路不止,二十多年风雨兼程的筑路生涯,杨茂的足迹走遍了全国几十个施工建设项目。曾参与修建了江苏连徐高速、江西昌樟高速药湖高架桥、江西梨温高速、河北青银高速、湖北沪蓉西高速、重庆丰忠高速、青海循隆高速等国家重点项目。先后担任过技术员、技术主管、工段长、工程部长、试验室主任、内部监理、副总工、生产副经理、项目总工、项目经理和公司总工。他一步一个脚印,以精益求精、潜心专研的工匠精神,经过诸多项目历练,逐步由技术员成长为专家级人才。
多年来,杨茂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带头实现了一项项工艺技术革新、牵头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攻坚项目。在项目一线期间,他潜心研究预制梁场设计,推陈出新,对技术创新不懈追求。梨温高速A2-1标工字梁预制厂设计简洁实用,架桥机运梁轨道与过孔轨道合二为一,既节省资源又方便实用;姚庄特大桥架桥机施工方案简单有效,顺利解决了原施工方案中第二孔要采用吊车进行安装的缺点。沪蓉西高速公路XL1标属山区高速,沪蓉西的施工难度在全国排名前列,他带领一帮年轻技术干部历时3年顺利完成,而且在全线率先交工,工期较其他标段提前将近1年。
2011年5月,杨茂担任重庆丰忠高速公路第五分部项目经理。项目将近32.8公里的路,他为了掌握全线的施工技术难点、重点,走遍了施工沿线,将每个技术参数、每个节点工程都铭记于心,亲手绘制整条项目的形象进度图。曹家磅隧道为双洞分离式结构隧道,隧道属剥蚀构造丘陵地貌, 地处于V浅埋地段,施工安全风险极高,操作稍有不慎,在隧道出洞时将会造成坍塌。为了保证项目质量管控和安全生产,白天杨茂从标头到标尾认真查看曹家磅隧道的每道工序,分析地质情况。晚上回到项目部,连夜的研究隧道贯通出洞方案,并且一次次组织方案评审会,对施工步骤、安全措施进行论证。在一次方案评审会上,有人提出“我觉得这个方案差不多了,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随机应变”。平时随和的杨茂突然拍起了桌子:“工程施工没有‘差不多’,必须要确保万无一失,如果项目有一点点的安全疏漏和质量问题,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咱不能干砸牌子的事儿。”开挖形式、隧道支护……这些细节,杨茂列出了好几个方案,一步步的进行优化。经过一次次研讨论证,最终确定了曹家磅隧道出洞方案。隧道出洞的那一周时间,杨茂天天蹲守施工现场,时刻关注着方案实施情况,紧盯技术员和操作人员的施工把控要点。最终,曹家磅隧道成为全线首个顺利贯通的隧道。杨茂在工程施工中精益求精,近似苛求的态度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时任项目工程部部长谢造回忆道:“隧道出洞不仅仅是项目的攻坚,茂总还用他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案例课”。
2011年11月,杨茂担任三公局总承包公司总工程师。总工工作繁重艰巨,他担当重任,不负重托。总承包公司成立之初,面对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他提出了“钉钉子盯方案,放开手育人才”的工作理念,积极履行职责,合理安排总承包公司在建项目技术管控调度,对十余个在建项目进行宏观指导和具体组织,对各类技术方案和重点工程方案审核把关,参加各类技术方案汇报会、审查会等,工作有条不紊。总承包公司总经理皋北说:“杨茂是个特别有责任心、特别严谨专注的人,没有人比他更能担得起这份工作。”
杨茂深知,一个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是实现项目优质顺利施工的关键和重中之重。总承包公司所有的施工方案他都要逐字逐句的进行审阅,工序、安全、质量、进度……十几个项目,几十万字,面对巨大的工作量,他没有丝毫马虎,就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当遇到方案有表述不清的地方,他会一一打电话进行详细的询问。每一次审批方案,在专家审批意见栏里,密密麻麻写满了他对施工方案提出的优化建议,他提出的都是最细致全面的。
杨茂严谨专注的作风感染着身边的许多人,徒弟王俊杰就是其中一个。“茂总在河北青银高速公路建设时,他负责项目部预制场的工作,预制模板的图纸都是自己绘制,为了保证预制模板的精准,他亲自打电话和模板场多次沟通,共事这么久,他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我们影响非常大。”
从业21年,44岁的杨茂一头黑发已然花白,比同龄人苍老许多。多年的辛苦劳累让他忽略了自己的身体。2015年,在家人的多次督促下,他终于在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做完手术的第九天,还没有过恢复期,杨茂就投入到了青海循隆项目紧张的一线工作中。他说,施工黄金时间不等人。
“做到工程质量从99%到99.99%的提升,这就是我们要孜孜不倦追求的。”和青年员工交流时,杨茂是这样说的,这也是他多年来对每一个工程细节执着与坚持的匠心。当项目遇到难题,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每次到项目杨茂总是第一时间去工地,看现场,及时掌握现场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当他发现了任何问题,都一一记下,每天跟踪研究,直到问题真正得到解决。
杨茂在工作时完全沉浸其中,有时候修改方案或者处理文件,连吃饭都忘记了。就这样,原本身体虚弱的杨茂不顾个人安危,哪儿有难题,哪儿就有他的身影,来回奔走在各个项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去医院路上,电话里还安排着青海循隆项目苏龙珠特大桥钢结构二次涂装工作。
杨茂总是打趣道“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正是这种富有奉献的“砖头”精神,历经沉淀,使他面对复杂项目、难点工程都有丰富的经验和全过程把控的能力。对待专业,他孜孜以求,探索创新,成为材高知深的行业翘楚,获得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节水保湿养护系统》实用新型专利,参与的《准兴重载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交建2016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提出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钢管立柱桁架缆索吊二级起重吊装施工工法,克服了常规缆索吊装系统主吊横移和旋转困难等技术难点,他发表的《泡沫轻质土公路路堤》、《直立式泡沫轻质土公路路堤》和《泡沫轻质土桥台回填路堤》在具体项目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为建设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在他的带领下,总承包公司获得了“中交三公局2016年科技创新先进单位”的称号。
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循隆项目的守护人
悠悠黄河水,见证了三公局人为开发大西北,建设“新丝绸之路”的壮志豪情,也见证了杨茂奋战在施工一线建设品质工程的满腔热忱,他用无私的情怀为交通建设事业奉献着光热。
青海循隆高速公路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全线40.382公里,途经地势陡峻、岩层破碎、地震断层多的公伯峡库区。该项目是青海省重点工程,承载着撒拉人民的世代梦想,建设意义重大。经总承包公司慎重研究决定,委派施工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杨茂作为先遣部队领头人,带领团队挺进青海循化无人区。
进场伊始,杨茂和同事们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前期策划工作。为了详细了解项目路线情况,他冒着生命危险,多次上山徒步勘探,每天早出晚归,对循隆高速公路库区地形、地质、气象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晚上反复对照设计图纸审核。每一次勘探往返超过十公里,那段时间,杨茂脚上的鞋都磨坏了三四双。
循隆高速公路库区段地处黄河源头,经过细心勘测,库区施工段位于“V”形峡谷地带,深而狭窄,坡高山陡,部分地段坡面近似直立。如果大面积开挖修建便道,会对青海脆弱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面对无路通行的难题,杨茂带领团队通过认真严谨的反复论证各种施工方案,最终确定利用施工区域水库的自然便利条件,通过自建船舶,采用水路运输解决项目建设的人员物资供给运输难题。这一创举不仅仅打开项目工作局面,还极大的减少了修筑便道对山体造成的破坏,保护了母亲河源头脆弱的生态环境,开创了西北地区首个船舶辅助高速公路建设的案例。
三年多来,杨茂像青海循隆项目的一根“定海神针”,带着循隆项目技术攻关团队,攻破了诸多技术难关,为项目顺利推进保驾护航。
公伯岭3号桥左幅路基施工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为了保证工期,及时解决施工问题,他亲自现场组织指挥,连续3天盯到凌晨1点多才回去,最终比计划提前完成了这项工作,为后续工作提供了条件。他给参建人员鼓气道“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正是杨茂充满正能量的样子,感染着团队的每一个人,大家为循隆项目建设拧成了一股绳。
公伯峡库区段,由6座隧道构成庞大的隧道群,以9座桥梁进行连接,桥隧比高达98%。作为循隆高速公路技术含量和施工难度最大控制性工程——苏龙珠特大桥,循隆高速公路在此跨越黄河,设计为分离上承式钢管拱桥,主跨220米,是我国西北地区单跨最大的钢管混凝土拱桥。面对挑战,杨茂毫不畏惧,他带领团队一次次的技术攻关,从无塔架洞锚缆索吊装系统方案的优化到船舶水中牵引定位技术的成熟,从高空缆索吊装经验的积累到基于缆索起重机的二级起重方法的成功应用。一个个无眠的夜晚,一张张绘制的施工图纸,一摞摞精细到构件的方案,一项项精确到每天的节点计划……杨茂将所有的施工技术方案做得直到尽善尽美。
2015年春节,赶上苏龙珠特大桥钢结构加工吊装工作筹备阶段,为了保证节点工期的顺利推进,杨茂组织技术团队进行了苏龙珠特大桥吊装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工作,经常通宵制定方案和解决技术难题。那一年春节,忙碌的工作使他伴着大年三十隆隆的炮声才走进家门,差点错过了与家人团聚。
2016年年底,苏龙珠特大桥遇到了拱肋高空定位误差超限的难题,大桥建设陷入瓶颈,所有人都心急如焚。听闻消息,杨茂从天津项目刚处理完方案评审的事情,一路上,火车、飞机、汽车来回中转,他像“救火队员”一样,辗转赶到了循隆高速项目部。杨茂来不及休息迅速投入工作,他查阅大量资料,邀请专家现场分析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案,借鉴了众多同类型桥梁的建设经验,成功解决了吊装定位难题。
2017年5月27日,正值循隆项目公伯岭2号大桥架梁的大干阶段,用于T梁从桥下向桥面提升的固定式龙门吊出现故障,致使140吨的40米T梁悬于30多米高空上下不能,情况万分紧急。杨茂当天刚对全线施工节点结束了督导,走了几公里山路回到项目部,还没来得及喝口水,接到现场的电话后,他迅速的赶到了施工现场。从下午三点到晚上十一点多,整整八个多小时杨茂寸步不离的坚守在施工现场,亲自指挥吊车跟龙门吊配合,终于将T梁安全的卸了下来。工段长王东东说:“危急关头,我们都有一些慌张了,在那么狭小的施工场地,如果T梁架设稍微出点岔子,安全风险将不可估量,但是茂总一出现,所有人心里都像吃了定心丸一般。”
2017年5月28日,修建历时一千多天的苏龙珠特大桥左幅完成了最后一片梁板的吊装工作,成功实现了大桥的半幅贯通,这也标志着循隆高速公路全线40.382公里实现了半幅贯通,苏龙珠特大桥的建设工期比预期提前了40天,杨茂站在大桥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青海循隆项目连续两年获得了青海省公路建设管理局及青海省交通运输厅“标杆工程”荣誉称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心有大我,守正笃实——坚守党员理想信念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杨茂二十多年如一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和惊天举动,却用实际行动坚守着一名党员的初心和信仰。
杨茂同志在循隆项目部的办公桌
他坚定党性、清廉自律,在工作中不怕得罪人,敢讲真话;他克勤克俭、艰苦朴素,办公环境、生活用品都简化到了极致;他平易近人、心系群众,作为技术领头人不仅“传帮带”,还自掏腰包为条件困难的工人提供帮助。这就是同事们眼中“亲切的茂总”。
杨茂喜欢记笔记,至他临终前他已经记录了26本。他的笔记本上认认真真记录着工作心得、学习体会,每一本都用标签标注着序号,字迹工整、有力。
杨茂同志的笔记本
第六本的扉页,抄写着一首唐朝布袋和尚的偈颂: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第七本的扉页,抄写着“四讲四重”、“三严三实”、“四抓四提升”和习主席关于好干部“二十字标准”。
第八本扉页,抄写着国有企业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的选段、中组部和国资委党委关于中央企业党委在现代企业制度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七条意见、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五个基本目标等。
……
每一本笔记,都是这名普通党员高标准、严要求的真实写照。杨茂将生命刻度中近二分之一的时间,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修路架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业。直到病发前一刻还在忘我工作,实践了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入党誓言。作为总承包公司党委委员,他坚守原则,在党委会上毫无避讳的发表不同意见,从他这里总是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在杨茂心中,住着一个“大我”,面对荣誉和个人得失,他看得很淡。他说:“作为一名普通党员,贡献越多、价值越大。多修几条路,多架几座桥,造福了百姓,带动地方发展,才是我们的勋章。”为了保证项目节点工期,不知道多少个节假日,他放弃了与家人团聚,与项目职工一起度过。有几次,他准备请年休假陪陪家人,请假单提交上去后,每每等到假期到来时,放不下工作的他又主动放弃了假期,坚守在工作岗位。总承包公司机关的同事很少能见到杨茂安坐办公室,唯有他风尘仆仆地赶回公司参加各类会议时,在周末加班时,才会看到他。在同事眼中,施工现场是杨茂战斗的主战场。
在青海循隆二分部,项目经理提出要为这位长期督导项目的公司领导专门准备一间办公室,杨茂拒绝了,他说有一张办公桌就行,不搞那些排场。就这样,他和项目书记张文章挤在一个仅仅只有十几平的办公室。每每出差到项目部,杨茂也从来不去住宾馆,就在项目部简陋的招待室住下来,与项目员工同吃同住。有一次项目部召开劳务协作队伍会议,没见过杨茂的协作队队长,竟然把他当成了项目上的技术员。
杨茂把工作上的轻装简行,也延伸到了生活中的勤俭节约。杨茂的衣服一年四季总是那么几件,他穿的袜子都是磨烂了,补一补继续穿,补丁落着补丁。8月11日18点34分,杨茂的生命画上了句号。同事们收拾他的遗物,在办公室的衣服架上,挂着一件已经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地上放着一双他经常穿的皮鞋,鞋头已经开线,鞋后帮皮面已经老化开裂掉皮。
杨茂同志已经开裂老化的皮鞋
不少人获知这样的细节,感叹在杨茂出色工作和低调淡泊间的强烈反差。 “干天堑筑通途的活,做默默无闻的人”,这正是奋战在交通建设施工一线建设者的写照。
言传不如身教,杨茂一心为企、力求最优的工作作风和低调无华、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批批基层的技术人员。他总是说:“我们这个行业,最关键的就是要传、帮、带。”
项目工程部部长曹忠良正是杨茂“师带徒”过程中,受益良多的那一个。2013年6月,曹忠良刚一毕业进入了重庆丰忠项目五分部,回忆起当时的新生见面会,他现在依旧历历在目:“茂总没有一点儿领导的架子,他给我们讲解项目的总体情况,详细了解我们的家庭情况,像一位可亲的长者,一下子打消了我们初入职场的不安。最后,他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还说遇到任何事情都可以找他。很多同事无论遇到工作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给他打过电话,他都一一耐心解答。”
入职后,曹忠良发现杨茂每天都泡在工地上,事无巨细地了解施工进度和难点,就在施工现场办公,每次一到预制场,杨茂更像一个诲人不倦的老师一般,给他耐心的讲授预制梁场的施工控制要点、现场管理方法。
杨茂经常找项目青年员工聊天,不仅仅聊他的工作经验,也聊对职业生涯的规划。身为一名公司技术创新的带头人,说起“传帮带”,杨茂有一种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队伍的使命感,他全力帮带一线技术人员,从经验教授到技术指导都毫无保留,积极倡导青年技术员要勇于接受挑战。他一直有个心愿,等到自己退休,要把毕生的工作笔记整理成一本书,能够为一线施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正是在杨茂进取好学精神的引领感召下,项目学习蔚然成风,项目人员白天施工生产,晚上坚持学习,每天晚饭后办公区域灯火通明。经过几年积淀,公司涌现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务实高效的技术攻关团队。
杨茂同志去世后,三公局党委决定追授该同志为“优秀共产党员”,号召全局开展向杨茂同志学习的活动。
朴实无华,人生有憾——舍小家顾大家情怀
2017年春节还没有过完,因为惦记循隆高速公路苏龙珠特大桥贯通的节点,杨茂又一次启程去了青海。他对妻子朱红霞说:“明年,我一定好好陪你们过个年。”然而,这个与家人团圆的承诺竟然永远无法实现。
十年来,杨茂前八年的春节都一门心思扎到项目上,没有回来过年,至到最近两年心脏支架手术之后,每年过年才在妻子朱红霞的百般劝说下,能回来待几天。手术过后,杨茂忙得顾不上去医院复查,妻子像移动的病历本一样,到医院给医生口述杨茂近段时间的病情,再拿着医生开好的药,寄到杨茂所在的项目。
在朱红霞眼里,杨茂是个十足的“工作狂人”,他一年将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不是在出差,就是在出差的路上。结婚二十多年,同一个行业工作的妻子默默无闻的在杨茂身后理解和支持他。“我们也经历过磨合期,因为我知道他对这个行业有一颗坚持的初心和情怀”。家,更像是杨茂的充电站,出差回来,他带着脏衣服和破袜子,等下一次出差的时候,朱红霞早已洗好了衣服、补好了袜子。
杨茂每次回家都是匆匆而归,又匆匆而去。为了节约出差成本,他总是选择当天价格最低的那趟航班,常常晚上10点多到家,早上4点多就又走了。
有时候回到家,杨茂晚上还要挑灯夜战,继续加班。朱红霞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坚决反对他加班太晚。固执的他却等着家人睡着后,半夜十一二点,悄悄地溜到餐桌前工作。
正是这样的一个工作狂人,在生活中,扮演丈夫、父亲的角色上,留下许多缺憾。
一直跟随杨茂在项目漂泊的妻子朱红霞为了孩子上学,回到北京定居。2006年,刚买了房子,朱红霞一个人扛起了装修房子的重任,买材料、谈价格、监督工序事无巨细都要操心,难免给杨茂发起了牢骚。杨茂呵呵一笑的说:“家里有你,我放心!”有一次,装修包工头虚报工序价格,朱红霞提出等杨茂回来再和包工头谈具体价格。直到这时,包工头说道:“这三个月没见过男主人,我还以为这个家里没有男人呢。”这让朱红霞哭笑不得,内心深处对丈夫有些许的责怪。
2004年,杨茂母亲做心脏支架手术,老太太非要等儿子回来签字才肯进手术室。当时正值青银高速“百日劳动”竞赛时期,迟迟脱不开身。儿媳妇朱红霞给老太太做了一天一宿的思想工作都行不通,无可奈何之下给杨茂打了电话。电话里,伴随着现场机器的轰鸣声,杨茂扯着嗓子喊:“手术一定要做,我这边也走不开啊,家里就拜托你了!”等杨茂安排好施工现场的工作,从河北赶到北京安贞医院送母亲进手术室的时候,这个七尺男儿留下了眼泪。
由于常年出差,照顾儿子的重任落到了朱红霞一个人的肩上。2011年,杨茂儿子刚上初一,在运动会上小腿胫骨不慎骨折。“爸爸,我好疼,妈妈背不动我。你能回来送我去医院吗?”儿子在电话里哭着给杨茂说。正在内蒙出差的杨茂,安慰了儿子几句,便匆匆挂了电话。直到第五天,他才回京,和妻子一起将儿子送进医院。医生察看完病情对迟到的杨茂一顿训斥:“这个爸爸太不称职了,孩子骨折这么多天才送来,如果恢复不好,以后要留后遗症的。”就在儿子打了石膏固定绑扎后的第二天,杨茂又踏上了去项目的路。这件事情,使他和儿子之间有了隔阂,以至于父子关系并不是很亲密。
爸爸去世后,儿子抱着骨灰盒和妈妈一起重新走了一遍杨茂生前建设的循隆高速公路,看到苏龙珠特大桥飞跃天堑横跨滚滚黄河之上的宏伟雄姿,看到四十多公里的高速公路点亮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致富发展梦想,看到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事业共同奋斗着,杨茂的儿子哭着给妈妈说:“爸爸一直追求的初心和情怀,他做到了。现在如果爸爸能安然的回来,我一定再不埋怨他了”。
茫茫青山、浩浩长天,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黄河滚滚向东而行,杨茂的身影永远的镌刻在了母亲河源头,在这里,他留下了一位筑路工匠勇于担当的责任之心,留下了奉献交通建设行业的拳拳之心,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
上一篇: 十八大代表杨屹:中国隐身导弹艇女设计师
下一篇: 杨青: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