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蕾:她为“水立方”注入生命
2007年7月1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水立方”,右为陈蕾
如果说国家体育场“鸟巢”是一个钢筋铁骨的壮小伙儿,那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则像一个柔情似水的女子。更为巧合的是,把这个晶莹梦幻的“膜”方由图纸变为现实,正是一位坚强自信的年轻女性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就是“水立方”工程项目执行总工程师陈蕾。陈蕾, 1992年毕业于我校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
投身“水立方” 实力为她赢得尊重
2004年7月,“水立方”工程开工,33岁的陈蕾作为现场施工总工程师走马上任。消息一出,“水立方”工地上立刻炸开了锅,业主单位、分包单位、监理公司……反对的声浪一波接着一波,甚至有人毫不客气地当面提出质疑:“你一个小姑娘,凭什么全面主持项目现场的技术工作呢?”是的,凭陈蕾的年龄和资历,谁能完全相信她扛得起这个举世瞩目的工程呢?
陈蕾出生于一个建筑之家,父亲是位设计师,母亲和姐姐都在建筑行业工作。受家庭的熏陶,陈蕾高考填写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武汉工业大学(现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并于1992年顺利毕业。但是毕业后,“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建筑行业”,陈蕾的求职之路非常艰辛。多方奔波后,终于投身中建一局集团,也最终凭借实力与不懈的努力奇迹般地在数年间实现了漂亮的“三级跳”。于是,当集团获得“水立方”工程后,陈蕾才被任命为项目的执行总工。
陈蕾身上有股倔劲,众人的非议不但没有让她退缩,反而更加激发了她愈加旺盛的斗志:“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陈蕾毅然地把家和孩子留给全力支持她的丈夫和老人,收起了心爱的化妆品、高跟鞋、连衣裙,每天穿着牛仔裤、运动鞋在工地上奔波。
工程的难度超乎了陈蕾的想象。由于“水立方”的很多技术都是前所未有的,工作量是其他同等工程的2到3倍。不仅方案的构想、修改、实施离不开陈蕾,很多方面的工作都需要她亲力亲为。“水立方”主钢结构屋盖施工时,需要大量脚手架作为承重及操作平台,传统的扣件式脚手架租费高,搭拆费时费力。这时,一种采用先进技术的、质量轻、强度高、搭拆速度快、在国外应用广泛的新型模块式脚手架进入她的视野,可当时国内并没有大量应用的先例,也没有相关技术及验收标准,反对的声音占据了上风。
但陈蕾并没有人云亦云,而开始反复地进行理论计算和现场实验来验证可行性,同时又请来北京市的顶级专家进行多次专题论证。确凿的计算数据和实验结果,让陈蕾信心倍增,她冲破了重重阻力,毅然而然地做出决定——“用”!2006年6月16日,“水立方”钢结构支撑成功卸载。
那些曾经质疑的目光,曾经反对的声音在顷刻间化为乌有,变成肯定、赞赏、钦佩……
“小火柴”攻克世界难题
在“水立方”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原材的碱含量、氯离子含量超出现行国家规范要求,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发生冲突,世界首创新技术ETFE膜的应用等,陈蕾遇到过不少难题,但她总是能以女性特有的细致与柔韧,组织和调动各方力量,带领大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常常为寻求最佳解决方案,陈蕾主动向有关专家、生产厂家及参建各方征求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讨确定施工措施。回顾“水立方”的建设过程,最让陈蕾感到艰难的还是钢结构搭建。
与德国的安联球场这个巨大的钢结构建筑相比,“水立方”钢结构呈现出自然无规则的形态,它所使用的钢结构被称为泡沫理论,其外墙和里层由上千个气泡组成,在国外尤其欧洲成为钢结构理论中“解不开的难题”,从最初提出这种模式至今,已有数千建筑专家为之奋斗了100多年。要实现这种不规则多面体空间钢框架结构,施工队需要在空中把一根根钢杆件当成气泡的边棱,逐个在空中按照设计好的位置固定,再与连接边棱的钢球焊接,制成气泡形状。而整个“水立方”钢结构一共使用了3万多个杆件和1万多个连接球!
如何建设构造如此复杂的钢结构?起先,施工单位尝试借鉴“鸟巢”的做法,在地面操作台上焊接一部分,再吊装进行整体焊接。但试验了几次以后发现,要把钢梁拼成气泡形状、找到钢梁在空中的准确位置非常困难。工程师们又先后采用了GPS定位、激光定位等多种办法,但效果不大,工程进度非常缓慢。即使焊工们熟练操作,速度也只能提高到每天几十根。
“照这个进度,几万个杆件和连接球什么时候才能安装完?”陈蕾急得吃不下,睡不着:“当时天天看那几根杆发愁。”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工程师们在火柴棍上,找到了灵感。陈蕾说:“火柴棍是一个圆脑袋加一个杆,搭建钢结构也是一个球加一个杆。”一条直线和线外一个点确定一个平面———这个简单的几何定理给“水立方”钢结构的施工帮了大忙。在施工前,用杆和节点形状相似的火柴棍拼出形状,就可以定位杆件了,新方法顿时让工程进度猛增了3倍。
陈蕾高兴地说:“最初我们一天拼几根,然后到十几根、几十根,最高峰时能安装二百多根!”
从内部看水立方外形
“她百分之百符合心目中的形象”
投身奥运工程建设,全面主持开创世界建筑先河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现场施工,这是年轻的陈蕾不曾想过、不敢想象的事。可是,当这副重担真正压在她柔弱的肩膀上,她却表现得无畏而坦然。在陈蕾看来,外界长达两年的质疑不是阻力,而是动力,鞭策着她不断前进。当然,她也有过后怕:“那时真是无知者无畏!要是早知道压力这么大,当初也许就不会接这个项目。”这种也许永远只成为了一种假设。
事实上,无论多苦多累多难,陈蕾从未真正后悔过,她说:“‘水立方’带给我们的难题是最多的,感受也是最深的。可以说没有哪个项目比这个项目更牵扯精力,但是我的收获也是最多的。做这个项目所面临的挑战、学到的知识以及掌握的技术都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
2006年6月16日,“水立方”主体钢结构支撑体系进行第二次(大跨屋面)卸载。在长达3个半小时的卸载过程中,陈蕾绷紧了身上所有的神经,眼睛紧盯着每一个环节,当最后一个千斤顶退出工作、钢筋铁骨成功屹立时,坚强的陈蕾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留下了激动的泪水。
2007年7月17日,温家宝总理视察“水立方”,充分肯定了场馆建设工作:“你们设计得好,施工得也好。”温总理勉励的话语,亲切的握手,深深烙在陈蕾心中,成为她永生珍藏的记忆。
亭亭玉立的“水立方”宛若从水蓝色梦幻中走出的一位女子,柔美婀娜而又剔透玲珑,见过她的人都禁不住为她惊艳为她痴迷。北京奥运的脚步近了,“水立方”即将迎接世界目光的检阅,陈蕾充满了自信和骄傲:“她百分之百符合我心目中的形象!” (供稿 羊城晚报 新闻经纬 责任编辑 杜会)
【档案】陈蕾,女,1971生于湖北黄石,1992年毕业于我校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专业,现任奥运重点工程——国家游泳中心执行总工程师,曾获“奥运工程建设劳动竞赛优秀建设者”等多项荣誉。国家游泳中心从最初的蓝色图纸到如今的不朽建筑,人们赞美她是为“水立方”注入生命的人。
上一篇: 张国良:碳纤维“中国造”梦想成真
下一篇: 刘伟:中国重汽产品自主创新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