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碳纤维“中国造”梦想成真
张国良(左一)受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的亲切接见
【人物档案】张国良: 1982年初毕业于武汉工学院铸造专业。现为连云港鹰游集团董事长,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十一届江苏省党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工,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重点培养对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兼任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理事、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副理事长、江苏省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张国良:碳纤维“中国造”梦想成真
鹰游纺机有限公司从一个资不抵债的小厂成长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行业排头兵企业,仅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现在,鹰游纺机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后整理设备生产基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这一切得益于领头人张国良。2007年,张国良又一举破解了中国碳纤维产业化难题,圆了国人40多年碳纤维“中国造”的梦想。
张国良告诉记者,碳纤维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在国防军工和民用方面用途极其广泛。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便开始此项研究,日、美等发达国家长期对我国实施技术和贸易封锁。同时国际市场今后数年碳纤维都将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
记者了解到,从2001年开始,张国良就关注着我国碳纤维的研究。2005年,张国良决心利用自身多年从事腈纶化纤成套设备生产的优势,自行研发和制造碳纤维原丝和碳化生产设备,建设我国完全国产化的碳纤维生产线。
2005年底,由鹰游纺机研发中心和国内各专业的专家组成的科研队伍对碳纤维产业化项目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认为,制约碳纤维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不能生产专用设备。
2006年初,通过对全国有关大专院校和实验室的考察,张国良整合自己的技术力量,迅速掀起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碳纤维生产线的攻关战役。张国良的志向与追求,引起中国建材集团公司的高度关注,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积极参与投资,共同增资扩股组建成立了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拉开了万吨碳纤维研发、生产的序幕。
张国良告诉记者:“仅用两年时间,我们不仅自主研制出年产500吨碳纤维原丝和年产220吨碳化纤维的生产线,做出了中国的碳纤维,打破了国际垄断,还在全国率先启动万吨碳纤维项目,碳纤维‘中国造’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牢记总书记嘱托,做出批量化高品质碳纤维”
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胡锦涛总书记与江苏代表团代表一一握手。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良代表第一个与胡锦涛总书记握手,并进行了约一分钟的对话。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国良回忆了那“难忘的一分钟”。“总书记您好,我是连云港的,我做碳纤维。”张国良首先向胡锦涛总书记作了自我介绍。听说张国良是做碳纤维的,胡锦涛总书记停下了脚步,握住他的手问他项目进展如何?张国良向胡锦涛总书记汇报说:“现在的规模是年产220吨碳纤维.正常生产。今年我们将实现年产l000吨的生产能力。”胡锦涛总书记听了之后很高兴,鼓励张国良要把碳纤维做好,不但要实现批量化,还要保证高品质。
胡锦涛总书记对碳纤维的关心让张国良备受鼓舞。“感觉自己做碳纤维做对了,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做出批量化、高品质的碳纤维,为发展国民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做出贡献。”张国良继续说:“这是总书记向我们整个碳纤维行业发出的号令。”张国良表示,每每回忆起胡锦涛总书记的嘱托,就会热血沸腾,感觉自己肩头的担子更重了。张国良表示.一定要以好的成绩向胡锦涛总书记汇报。
作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5年来,张国良先后提交了20多份议案、建议和意见,内容涉及劳动保险、临时工政策等社会上关注的问题,有些内容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和各部委的重视。今年再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张国良就利用企业的网络平台开设了“人大代表工作室”。“自己长期在企业中,与社会接触不多,没能更广泛地了解人民群众的想法。”张国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听取和征求更多的群众建议和意见,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上去。
在江苏代表团驻地,记者见到张国良时,他依然在整理材料。在他带来的几份议案中,一份与建材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出口退税制度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议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我国作为缔约国必须遵循贸易规则。这就要求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必须增强透明度,除了保持稳定性外,还要使出口退税真正实现‘零税率’,使我国出口商品真正以不含税价格进入进口国.参与国际竞争。”张国良认为,有必要对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进行完善和改革,将不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修改。
从事纺织行业机械制造的张国良为建材行业所熟悉。是因为与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实施T300级PAN基万吨碳纤维国产化项目。这个总投资30亿元的项目,计划在2010年年底前建成国内最大的、完全国产化的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实现销售额50亿元。
没有现成的生产设备可参照,他们从一个个单体设备的设计开始。不到3个月,第一条年设计生产500吨碳纤维原丝的生产线出现在科研人员的眼前。在76天的紧张调试中,张国良和70多位科技人员没离开公司一步,克服了无数困难,终于使第一批原丝顺利下线。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称赞其又一次创造了一个高效率、快速度的项目合作典范。
张国良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企业家,当初将“为民族争光、为国家争气”写在墙上的激情,让他将梦想变成现实。
上一篇: 李叶青:激情成就梦想
下一篇: 陈蕾:她为“水立方”注入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