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光】陈雯:选矿攻坚上的“理工之光”
【编者按】校友是学校最深情的牵挂、最宝贵的资源、最靓丽的名片。岁月悠悠,一代代武汉理工人各奔前程,但他们心中那份对母校的深情与怀念,如同璀璨星辰,指引其前行的方向。学校坚持以“全周期、全范围、全方位”理念开展校友工作,着力培养校友根情文化,增强校友对学校发展的支撑作用。为激励广大师生向优秀校友学习,本网特此推出“校友之光”专栏,通过分享校友故事,传播并弘扬理工精神。敬请关注。
新闻网讯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会表彰了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我校资环学院2013届校友陈雯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陈雯,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正高级工程师,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陈雯长期奋战在保障钢铁原料足量、优质供给和与铁矿共伴生战略金属综合利用这一国民经济发展主战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省部级和行业重点项目百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10项,授权发明专利45项,编著工具书、标准等6部,发表论文160多篇。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带领团队将国产铁精矿质量提升至世界领先水平,稳住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国内铁矿市场,使30多万铁矿山工人免于下岗;突破微细粒铁矿和菱(褐)铁矿工业应用瓶颈,盘活20多亿吨呆矿,有效增储上百亿吨资源,为我国钢铁粮仓“量”的保障和“质”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矿脉传承:铁矿攻坚的“接力者”
陈雯师从我校著名选矿专家余永富院士。余永富院士198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9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从余永富院士到陈雯教授,两代科技工作者以赤子之心在铁矿选矿领域书写传承篇章。作为我国铁矿选矿学科奠基人,余永富院士用毕生心血破解贫铁矿利用难题,为行业点亮前行火炬。陈雯以全国劳动模范的担当,将导师的精神内核注入新时代科技创新浪潮,推动选矿技术向绿色化、智能化跨越式发展。
陈雯始终铭记导师“科研顶天、实践立地”的嘱托,在铁矿资源高效利用领域开辟新局。她带领团队构建多学科融合创新体系,突破传统工艺边界,使我国复杂难选铁矿开发水平跻身世界前列。面对行业转型挑战,她提出“全要素价值挖掘、数字化重构选矿范式”理念,将资源节约与生态效益深度融合,为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两代全国先进荣誉获得者,以四十载接力奔跑诠释“矿冶报国”精神真谛。余永富院士奠基的学术思想,在陈雯手中焕发出时代锋芒;陈雯创造的科技突破,延续着老一辈科学家“把论文写在矿山里”的初心。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递,不仅铸就了技术迭代的里程碑,更昭示着中国科技工作者薪火相传、勇攀高峰的永恒追求。
陈雯教授(左)在余永富院士(右)指导下在实验室进行试验研究
2000年前后,我国铁矿行业面临国际巨头冲击,铁矿山濒临崩溃,余永富院士提出“提铁降硅”学术思想,陈雯带领团队开启十年攻坚。针对我国铁矿石“贫、细、杂”资源特点,她联合全国十大钢铁公司和重点矿山,创新研发出适配不同地区矿种的高效选矿技术体系,推广应用后将我国铁矿山选矿技术、装备水平和铁精矿质量均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原本几乎被抛弃的铁矿山变成了香饽饽,不仅稳住了钢铁原料“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的国内市场,保障了国家资源安全,更让30多万矿山工人免于下岗。陈雯以“理工匠心”破解行业困局,将“追求卓越”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彰显出武汉理工人“脚踏实地、敢为人先”的责任担当。
陈雯在选矿厂现场开展科研工作
微细粒赤铁矿尤其是与含铁硅酸盐矿物共生的微细粒赤铁矿选矿,一直是困扰选矿行业的难题。陈雯带领团队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资料中,反复研讨,往返于道路崎岖、环境艰苦的矿山现场,不断试验,突破了因技术水平限制而沉睡60年的袁家村铁矿选矿技术瓶颈,建成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且技术与装备水平国际领先、同类矿石生产成本最低的2200万吨/年选矿厂。12.6亿吨呆矿就此被盘活,年产铁精矿800万吨,年新增利润超14亿元。其发明的“絮凝脱泥-阴离子反浮选”技术,解决了极细粒铁矿选矿的世界性难题,建成了迄今为止工业生产嵌布粒度最细的祁东铁矿选矿厂,为近10亿吨江口式极微细赤褐铁矿开发利用奠定技术和装备基础。
太钢袁家村2200万吨/年红磁混合铁矿选矿厂
“让每一粒矿石发挥价值”是陈雯团队的科研信念。针对我国大西沟菱(褐)铁矿沉睡50余年未有效开发的难题,构建了温度场、速度场、气氛场协同调控矿相体系,攻克回转窑全粒级焙烧易结圈难题。团队建成180万吨/年煤基回转窑生产线,首次实现菱(褐)铁矿全粒级磁化焙烧工业应用,与竖炉焙烧相比,资源利用率提升40%、能耗降低30%,铁回收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此外,她还与余永富院士一起首创闪速磁化焙烧新体系,将焙烧反应时间从传统工艺的70-90分钟缩短至一分钟以内,建成国际首个年处理60万吨菱(褐)铁矿闪速磁化焙烧示范工程,有效增储上百亿吨同类型铁资源。
湖北黄梅60万吨/年菱褐铁矿闪速磁化焙烧示范工程
磁铁矿与磁黄铁矿分离是世界性选矿难题,陈雯深入一线,在甘肃柳园首次将铁精矿中的硫从2%以上降到0.1%以下,并在武钢、马钢等多个选厂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为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支撑我国“走出去”战略,陈雯足迹遍布全球。针对首钢秘鲁铁矿高硫、高锌难选磁铁矿石开发利用问题,她带领团队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工程化应用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解决了铁精矿深度除杂、高浊度选矿废水高效澄清回用等重大难题,支撑建成年产1000万吨高纯铁精矿的大型现代化选矿厂,生产出技术指标国际领先的超纯铁精矿,盘活了首钢秘鲁铁矿1.3亿吨高硫高锌难选磁铁矿资源,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
首钢秘鲁铁矿年产1000万吨铁精矿选矿厂
深耕铁矿资源开发的同时,陈雯带领团队同步推进与铁共伴生关键矿产的高效回收的研究。其研究突破了共伴生矿物高效解离、目标元素选择性富集、多金属梯度回收等关键技术瓶颈,成功开发出铜铅锌、钒钛、萤石、稀土、铌等,与铁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药剂体系、绿色选冶工艺及智能化装备,实现了铁与多种关键矿产的协同开发与价值提升。
其开发的超细粒级钛铁矿高效回收技术应用于攀钢江南选厂后,钛回收率新增10个百分点,每年生产钛精矿8万吨,经济效益超亿元;开发的磁性分组-选择性分离稀土、萤石新技术,工业试验阶段将萤石精矿品位提高3.7个百分点、回收率提高18个百分点;借鉴地球化学成矿原理和冶金方法,构建精准预富集-人工再造矿-富铌矿再选技术思路,在预富集阶段将Nb2O5品位从0.068%提升至15%以上,富集比超200倍,正在推动工业生产。
近年来,陈雯带领团队开展基于智能计算和选矿知识图谱的碎磨过程强化研究,提出了磨矿过程时滞动态估计算法、建立了数智融合的磨矿过程模型、开发了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磨矿过程自适应调节方法等。其研究成果发表在计算机领域顶会(KDD)、控制和选矿领域经典期刊,形成的软著《智能磨选系统V2.0》目前正开展相关工业应用。
作为学校杰出校友的陈雯,始终以“厚德博学、追求卓越”校训为指引,在铁矿石资源保供的征途上践行武汉理工人的使命担当。她带领团队突破的不仅是选矿技术的壁垒,更是学校“科教融合、服务行业”办学理念的生动诠释。她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融入每一项科研成果,把“脚踏实地”的实干作风写在矿山现场,以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彰显武汉理工人“以工强国、以理筑基”的精神底色,是新时代科研工作者服务国家战略的鲜活典范。
文:资环学院、社会合作处;编辑:曹明;审核:赵衍民、包申旭
附件: 1 : 湖南省直属机关工会委员会与湖南交通频道共同打造的微纪实融媒报道《湘直奋斗者——工业界的“种稻人”》,专访全国劳动模范 陈雯.mp3
下一篇: 【校友之光】向爱国: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打造国际知名品牌